close


南錫大學生物行為實驗室的研究員迪迪耶德佐將六隻老鼠放在一個籠子裡,目的是想瞭解老鼠游泳的本事。籠子僅有一處與游泳池連接的出入口,必須穿越這座泳池才有辦法取得飼料槽中的食物。但是研究員很快就發現,鼠群並不會立刻出發尋找食物,而事先進行某種角色分配。結果在這六隻老鼠當中,出現有兩隻游泳的被控制者、兩隻不游泳的剝削者、一隻游泳的自足者,以及一隻不游泳的受虐者。
兩隻被剝削者會泳渡池水取得食物,當他們回到籠中,其他兩隻剝削者就會發動攻擊,直到回籠的老鼠交出食物。只有在剝削者吃飽後,被剝削者才有資格去吃剩餘的食物。剝削者從不游泳,他們僅滿足於痛打覓食回來的老鼠,搶奪後者的食物。
自給自足者是一隻強健的老鼠,在每次游泳覓食回來之後,能夠不受剝削者欺侮,獨自享用食物。剩下的受虐者既不會游泳、也不能對被剝削者構成威脅,只好在其他老鼠打鬥的過程中撿食殘渣。
重複進行二十籠的老鼠實驗後,依舊是相同的角色分配:兩隻被剝削者、兩隻剝削者、一隻自給自足者,以及一隻受虐者。
為了進一步瞭解老鼠階級體系的運作方式,迪迪耶德佐將六隻剝削者放在同一籠中。結果鼠群整晚彼此鬥毆,等到隔天早上,則又是和之前相同的角色分配:兩隻被剝削者、兩隻剝削者、一隻自給自足者,以及一隻受虐者。接下來,迪迪耶德佐分別針對六隻被剝削者、六隻自給自足者、以及六隻受虐者進行實驗,結果依然完全相同。
無論每隻老鼠原本的身份為何,鼠群的角色分配永遠一致。後來的實驗是將兩百隻老鼠放在同一個籠子當中,鼠群整晚鬥毆,隔天早上籠內有三隻死老鼠,身上的毛皮被其他老鼠給剝下。實驗結論:數目越多,對受虐者暴力相向的行徑也越殘酷。
此外,大籠中的剝削者底下還多出一個嘍囉階級,好讓剝削者不必親自出馬恐嚇被剝削者,就可以行使他們的淫威。
接下來,南錫大學的研究員們針對老鼠的腦部進行分析,發現在鼠群當中蒙受最大壓力的不是受虐者、也不是被剝削者,而是剝削者。原因自然是他們害怕有一天會失去優勢地位,被迫外出覓食。

摘錄自  天神實習生  作者:伯納 韋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iiiooo1218 的頭像
    iiiooo1218

    獨白

    iiiooo121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